“22℃商洛 · 中国康养之都”︱云览秦博(一百一十七)清代寿山石印章
来源:秦岭博物馆 时间:2024-10-11 9:37:00阅读:

 印章,也称印玺、印鉴、印信,是国家及组织机构权力的象征,或个人身份的凭证。因为意义重大,所以其制作材料通常都比较珍贵,象征皇权的往往是玉玺、金印;地位高贵或格调高雅的人制作私人印信,则多采用比较珍稀的象牙犀角或名玉美石,其中最适合刻印章的石材就有寿山石、青田石、鸡血石等。那么,这些石质印章到底有何独特价值?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商洛市博物馆馆藏的清代寿山石印章去了解一下。

 这枚寿山石印章1989年从山阳县征集。印章整体呈椭圆形,高6.8厘米,宽4.2厘米,重101克。印章刻有篆字“半生潦倒在碁书”,笔道遒劲,雍容洒脱。印章表面浅浮雕有山水、树木、亭台楼阁等。印材为寿山石,通体红褐色,局部杂有白斑,材质细腻,纹路清晰。根据器物形制和包浆等痕迹,判定为清代文物。

图片

出土文物和相关史料显示,印章至少在商代就已出现,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起初,印章只作为身份、地位、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的使用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的权益、地位的信物,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传说中秦始皇创制使用的传国玉玺。到汉代,印章作为各级官府的信物已十分流行,西安汉长安城等遗址出土的印信封泥非常丰富。这时的印章主要是作为政府文书传递中加密的标志,是盖在信函封泥上的。隋唐时期,印章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个人身份和信用的象征。此外,一些商业经营者和书画艺术创作者、收藏鉴赏爱好者等群体,往往还拥有“字号印”“斋馆印”等等。

因为印鉴要长期保存和使用,因此多用金银、象牙犀角、名玉美石作为刻写印文的载体,一些文人雅士使用和把玩的非实用性印章,更是追求印胎材质的雅致和别样,这就让适于治印且色彩悦目的寿山石、鸡血石、青田石等石料成为不是宝石胜似宝石的天价石头,被世人并称为“印石三宝”。

寿山石,盛产于福建寿山,其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故而千百年来,寿山石一直受到文人雅士、商贾富豪、达官贵人,甚至帝王将相的珍爱与收藏。

寿山石的大量开采始于宋代,作为印章用材始于元末,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千年。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十分赏识寿山石,将其作为宝玺的章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收藏着众多的历代帝王玉玺中,乾隆帝拥有的寿山石印章近千枚,有名的“田黄三链章”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一枚,该印是在一块寿山石上刻制出相连的三方印章和两根链条,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馆藏的这方清代寿山石印章,作为普通人的印信,反映出商洛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喜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枚比较珍贵的寿山石印章不仅丰富了我馆馆藏,也让更多文博爱好者可以借此了解到内涵丰富的金石文化。(文/肖超)


详情请点击了解:“22℃商洛 · 中国康养之都”︱云览秦博(一百一十七)清代寿山石印章

扫描打开手机端
版权所有:秦岭博物馆
办公室电话:0914-2313422 地址:商洛市商州区城关街道办事处北新街西段
陕ICP备202404874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