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商洛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生走进秦岭博物馆,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开启了一节“行走的地理课堂”。当课本上的“南北分界线”“生态屏障”化作眼前可触的矿产化石、灵动的动植物标本、千年的文明印记,这场探索之旅,注定让地理人的使命与热爱更为具象。
从秦岭褶皱带的地质演化模型,到“秦岭四宝”的立体呈现,再到秦岭古道上的文明遗迹……每一件展品都是“会说话的教材”。同学们时而驻足凝视秦岭地形沙盘,时而掏出笔记本勾勒“气候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更是在“中央水塔”展区热烈讨论——“课本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原来藏着秦岭形成演化的逻辑!”各种互动体验项目,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秦岭世界中,让抽象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位同学谈到,“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早知道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水文、植被的‘天然分界’,但当看到展厅里的羚牛、朱鹮等珍稀物种因秦岭生态保护而繁衍不息,才真正明白‘生态安全屏障’这六个字的分量。今后自己应该借助专业所学助力秦岭生态保护研究,守护国家战略资源,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使命。”
随行教师感慨道,“这次秦岭博物馆的参观不虚此行,让地理专业的学生深刻体会到秦岭不仅是亿万年地质奇观,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与精神孕育的‘文化脊梁’。同时也警醒我们,作为中央水塔和生态屏障,秦岭保护刻不容缓”。
走出博物馆,师生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秦岭的“地理考点”与“生态重点”:南北坡降水差异的成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历程、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路径……这些从实地体验中诞生的思考,终将转化为课堂上的深度研讨、实践中的调研课题。
秦岭博物馆,从来不止是“展品的陈列厅”,更是连接地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地理人直观了解到了课本上的知识点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脚下这片土地的呼吸、脉搏与传承。秦岭博物馆始终以弘扬秦岭文化为己任,为公众打开感受秦岭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窗口,愿这群带着秦岭印记的地理学子,带着“读懂山河”的初心与“守护山河”的决心,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