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博物馆 一部教科书
来源:秦岭博物馆 时间:2025-7-4 15:40:00阅读:

微信图片_20250719154757.png

秦岭博物馆在商洛建成,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商洛秦岭自然保护区视察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2年初,秦岭博物馆破土动工,经过两年半时间紧锣密鼓地建设,于2024年8月对外开放。

博物馆建筑“山水玉璋”设计依山就势,与周边山水融为一体。建筑外形抽象提取自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夏代玉牙璋”,中轴线隐含商鞅封邑遗址出土的秦代“商”字瓦当造型,建筑南边缘曲线寓示蜿蜒六百里的商於古道,四十米通高玻璃门厅内“酒尊”造型取自甲骨文“商”字酒器,实现秦岭馆、商洛馆两馆合一。藏品包含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铜器、铁器、瓷器等文物,以及地质、生物等自然类标本和当代历史见证物。是一部保存着万年历史的“教科书”。

走进基因宝库  感受自然伟力

“在这个地图上可以看到,秦岭位于整个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东西长1600余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山域总面积 4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讲解员刘雪睿指着地图,“秦岭西起昆仑,东至大别山,横贯青海、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六省一市。”

秦岭的演化形成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造山带演化阶段和现今秦岭山脉形成阶段。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初期,大致距今40亿到25亿年,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微信图片_20250719154120.png

据介绍,大约距今10亿年前后,秦岭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华北和扬子两大板块隔海相望。在距今5.4亿到4.3亿年,秦岭洋南边的扬子板块向北缓慢运动,并向华北板块俯冲,华北、扬子两大板块沿着商丹、勉略构造带碰撞拼合,秦岭洋闭合,形成了秦岭造山带的基本构造单元。

秦岭山脉的形成距今大约5000万年左右。200万年前,山区中大的河流如汉江和嘉陵江等逐渐形成,太白山主峰也迅速崛起,西秦岭形成了一系列高山和极高山,而东秦岭则因抬升幅度较小形成了许多中低山丘陵,从而造就秦岭整体上西高东低、北仰南俯的地势。

秦岭地处中国地理腹心,是南北分界线。“秦岭从文化、生态上将中国南北方合二为一,在地理气候上形成了南涝北旱、南暖北冷、南湿北干、南稻北麦的地域差异。”秦岭博物馆馆长雷新锋说。

水育万物,人类文明皆因水而起。秦岭因其在水资源形成、调节和分配中的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的“中央水塔”。

涵养绿色水库,孕育祖国江河,惠泽南北命脉,滋养千里金城。秦岭南坡水资源储量约182亿立方米,北坡水资源储量约40亿立方米,为长江和黄河提供了重要的水源补给。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等国家水网工程都与秦岭息息相关,中央水塔作用日益凸显。支撑着关中、兰西、成渝、长江中游、中原五大城市群的发展,更是造就了闻名遐迩的八百里秦川。

秦岭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和复杂的造山运动,地质构造复杂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被称为“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不仅有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还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以及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秦岭拥有多样的气候类型和丰富的地貌形态,各种生物在此繁衍生长,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基因库”。有象牙化石、鹿角化石、奥陶纪海螺化石等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科学依据。

地球生命的演进与地理形态紧密相关。秦岭呈东西走向,沿着山脉越向东,动植物演化时期就越晚。秦岭还是我国五大动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已被列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秦岭保存了丰富的原始古动物区系成分及其后裔,是珍稀、濒危动物最为集中的区域,共有高等动物38目147科1057种。

秦岭地区不仅是动物的乐土,还是植物的天堂。秦岭植被带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形成了典型的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三个植物带和七个植物亚带,是我国温带植物区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一厅之内,览尽百科。生物多样性令人大开眼界:展厅内展示的动物标本均为大秦岭地区分布的兽类(21种25件)及鸟类(16种21件),共计37种46件。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4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被称为“秦岭四宝”。展厅内展示的植物标本均为大秦岭地区分布的植物,共114件,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7种。其中珙桐、红豆杉被誉为“秦岭双娇”;楸木、柿木、罗汉松被誉为“秦岭三绝”。


揭开秦岭面纱  解读文明密码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孕育紧密相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秦岭成为华夏文明的源起之地。

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探索秦岭域内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以及秦岭古道雄关、商埠、古镇、水运仓储和中华核心思想、宗教、技艺、艺术审美等内容。

秦岭是中国境内百万年以上古人类进化遗存分布最多的区域,也是东亚地区古人类进化中心之一。通过秦岭地区古人类分布图和序列图,我们可以看到,秦岭域内分布有200万年前的西安蓝田人、重庆巫山人、10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人、商洛洛南人、50万年前的河南南召人以及3万年前的南郑疥疙洞人等。

早在212万年前,西安市蓝田县就有了古人类活动的痕迹。1963年,考古人员在蓝田陈家窝发现了古人类下颌骨和牙齿等化石,时间距今约65万年前。1964年,考古人员在蓝田公王岭又发现了一具人类头骨化石。依据公王岭的头骨化石,专家复原了当时人类的面貌,据科学检测得知,这是一位年纪约30岁左右的女性,生活在距今约115万年前。

微信图片_20250719154336.png

讲解员刘丽介绍展柜的文物:“从她的头像我们可以看出,蓝田人的相貌与今天的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她的脑容量仅有780毫升,大约是现代人类的一半。”

人类文明的开启,始于新石器时代。在距今约一万年左右,人类主要使用磨制石器,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陶器制造业,过上了定居生活。秦岭地区史前遗址数量众多、时间跨度久远、覆盖面积广阔,形成了灿烂的仰韶文化。“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都是仰韶的典型文化。”刘丽说。

炊煮用的三足罐,饮食用的圜底、平底、圈足和三足类的钵、碗,汲水、携水和储水用的小口罐、长颈壶及饮水用的杯,仓储用的大型三足罐和圆腹瓮等。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像这件夏代四系壶,先提下面两根绳子让壶倒灌水后,再提上面两根绳子从水中提上来。”刘雪睿说,“出门时,可将水壶背在身上,相当于现在的背包。”

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以庙底沟文化为代表的仰韶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栖息在黄河流域的华族因花卉图案而得名,而华山则由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庙底沟陶器上的花卉图案也被称之为仰韶之“花”和“华夏”的来源。

这一时期的彩陶绚丽的纹饰多绘于盆、钵和罐的上腹外壁,少见内彩。其多以若干相同单元图案对称、重复排列,(构成多元连续带状纹饰)尤其以鸟纹以及由圆点、弧线三角等构成的各种花卉纹最具特色。秦岭山脉长久以来就是我国先祖传说的汇聚之地。从位于陕西蓝田的(中华始祖母华胥氏之)华胥陵,到甘肃天水的(创世神伏羲之)伏羲庙,再到宝鸡天台山的(神农氏之)炎帝陵和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众多遗迹神话记载着中华先祖的远古记忆和创世传说,也印证了秦岭山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发祥地。

秦岭地区的东龙山遗址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的关键遗址,位于商洛市商州区东郊的丹江北岸,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周5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被誉为“断代标尺”。展柜中展示的就是不同时期文化层出土的动物骨骼遗骸。

东龙山遗址出土的玉牙璋和玉璧是探索夏文化最重要的物证,玉璧是一种祭器和礼器,经常出现在祭祀活动中,也常被中国古代统治者和贵族用作随葬品,在东龙山遗址就出土了近百件玉璧,极大丰富了秦岭陕西一线夏代考古资料。

在秦岭地区的河南境内还有一处著名的夏代遗址,就是二里头遗址,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率先点燃了青铜文明之光,标志着人类社会由新石器时代走向了青铜时代。

在展陈大厅,一件铜制“上林鉴”稳稳地矗立在展台上。“这件‘上林’铜鉴口沿外壁上有‘上林铜鉴可容六石’的铭文,由此可见这是一件容器。”刘丽介绍,“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人们常常在鉴内盛满水用来照面,因而铜镜也被称为‘鉴’,又称‘照子’,也是盥洗器。夏天也在鉴内盛冰,放入宫室内可消暑降温,冬天放上炭火可取暖,同时具有应急消防作用。”

中华廊道是指秦岭北麓横贯东西的一条文化走廊。史前文化演进、夏商文明奠基、周秦汉唐盛世辉煌在这里次第上演。周、秦、汉、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走向。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秦岭是长安的天险优势,为长安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防御屏障。

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周、秦、汉、唐等王朝庞大的都城均在秦岭脚下建成,家国同构的中华文化大一统国家观念逐步巩固,成为中华文明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不尽之源。(展厅的四面有四个人物雕塑,它们分别取材于周秦汉唐四朝的著名人物:周公旦、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继周人之后,秦人沿秦岭北麓向东而来。倚靠着秦岭的屏障与馈赠,公元前221年,秦人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国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后续两千多年的政权治理体系。

永续文化根脉  擦亮生态底色

险峻绵延的秦岭被视为“大阻”,有“九州之险”的称号。历代先民在秦岭的崇山峻岭间凿山为路、架设栈道,修筑出密集而复杂的古道系统。

秦岭古道四通八达,控扼天下,以秦楚古道群、秦蜀古道群和蜀陇古道群和中华廊道、峡江古道和汉水道“三纵三横”为主干道,形成了畅达的交通网络,蜿蜒在大山深涧的空中走廊被誉为“古代穿越时空的高速公路”。现代路网布局与秦岭古道呼应重叠,体现了古人的交通智慧。成为连接中国东西交通的战略咽喉。

随着历史的发展,秦岭古道从踩踏开凿的原始小路逐渐成为官驿大道,发挥着重要的军事、商贸、地理价值,古道上演绎的传奇故事,甚至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微信图片_20250719154506.png

秦岭古道不仅是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也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在古道的险要之地设置关隘,就可以控制交通要道,增强军事防御和交通管制能力。以关中地区为例,历史上在周边大概兴建了47座关隘,如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等,被称为秦之四塞、关中四关,它们占据咽喉之地,攻守兼备,是拒敌于外的天堑门户。

秦岭古道汇通南北,古道上的商贾行人络绎不绝,他们携带着各地的特产,交换物资、沟通文化,使秦岭古道成为经济贸易的纽带。

漫川关古镇位于商洛市山阳县,古称丰阳关,初建于唐代以前,清代至民国年间,成为陕南商贸重镇,镇上有水旱码头通往各地,商贸繁荣,人口稠密。它北通秦晋,南联吴楚,“朝秦暮楚”的典故就源于此地。

这里的场景是对漫川关古镇双戏楼的复原,它是目前中国唯一现存的一座联璧式双戏楼。南楼为重檐,显得灵秀,北楼为单高挑檐,显得大气。两楼中间用演员休息室巧妙连接。每遇节庆,双戏楼北秦腔,南汉剧,连唱对台戏,再现了南腔北调、秦风楚韵的场景。双戏楼在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砖雕、石雕、木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秦岭南北、泾渭两岸,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化辐辏融汇。陇右的河湟文化区、终南山北麓的关中文化区、伊洛河平原的河洛文化区、江汉平原的荆楚文化区、巴山蜀水的巴蜀文化区共同构成了连枝共生的大秦岭文化谱系,广布于秦岭的山水之间,各具特色,既多彩多姿,又同气连理,展现出大秦岭地域体系中的多元文化魅力。比如关中文化,唐三彩、长安鼓乐、唐诗、秦腔、皮影戏、剪纸等闻名遐迩。在比如,以寺庙、壁画、藏族歌舞、民间故事、民族音乐、民族史诗为代表的河湟文化。河图洛书、甲骨文、龙门石窟、白马寺、宋代汝窑、钧窑、官窑、豫剧等河洛文化。楚式青铜器、玉器、漆器、汉绣湘绣等荆楚文化。蜀锦、蜀绣、绵竹年画、川剧变脸等巴蜀文化。

作为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的摇篮,秦岭一直都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核心地区所在。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等宗教和哲学思想在这里起源发展。正是这样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构成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

从西周到晚清,秦岭地区是孕育先秦儒家的圣地,是经学昌明与极盛的中心,是理学、关学发生发展的重镇,在整个儒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从河图洛书到伏羲八卦,再到周文王始创周易,体现了古代圣贤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周公制礼作乐,规定列鼎制度,普施教化,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周礼也成为孔子思想的主要渊源。春秋时期,孔子十分推崇周礼,发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他退修诗书、讲授经学,创立儒家学术流派。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成为正统思想。最终形成以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学理论基础。

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地貌以及巨大的相对海拔高差,成为我国中东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的中央公园、中央水塔、中央绿岛和中央空调,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秦岭,被誉为我国中央公园、中央水塔、中央绿岛、中央空调。

大秦岭的生态意义不仅在于涵养水、保护水,还在于科学调水、用水。国家重点水网工程都与秦岭息息相关,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枢纽——丹江口水库就位于秦岭境内。南水北调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工程,中线工程从汉江流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汉江、丹江流域为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8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极大地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了调入地区河湖生态环境的复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

针对当前秦岭保护的严峻形势,六省一市积极加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2023年12月,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在西安签署了《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建立起保护秦岭的“同题共研”机制,2024年10月,签署了《“六省一市”人大秦岭协同保护工作备忘录》,标志着秦岭协同保护法制工作机制正式建立,有力推动了秦岭地区生态保护迈上了新台阶。

随着六省一市合作共治工作的持续推进,秦岭生态修复和生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六大生态圈(甘青生态圈、关中生态圈、中原生态圈、江汉生态圈、巴蜀生态圈、羌藏生态圈)与大秦岭重叠共生,特色农业、绿色工业、康养旅游等产业迅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支撑。

近年来秦岭范围建立了完善的监管体系,以生态空间资源监管和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生态资源防破坏为主的“一管三防”体系,使得生态资源监管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此外,陕西省还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从人巡、车巡到卫星、无人机、智能监控、网格员组成“空天地网”的智慧化保护模式,生态保护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

全域复绿。20世纪末以来,秦岭地区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陆续推进,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不断加大秦岭生态修复力度。随着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新科技为自然保护赋能,秦岭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形成了六大生态圈,生态资源共荣共生;六省一市共建立了众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天然林和湿地面积不断扩大。

作为六省一市唯一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地级市,商洛市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升级,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首批、西北地区唯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气象旅游指数定标城市、全国唯一“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等称号。

商洛在探索实践中,加强农特产品基地、新能源产业集群和循环工业体系建设,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把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同时,商洛市抓住机遇,立足秦岭山水城市特色,加强生态建设,努力打造康养之都、循环之城、体育之城。

秦岭是我国的生态根脉,秦岭域内的广大群众人人争当秦岭生态卫士。在秦岭区域内有众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大秦岭奇峰矗立、郁郁葱葱,四季轮回、气象万千,珍稀物种繁衍不息,人与自然生息与共,是我们世世代代共有的绿色家园。



来源:陕西科技传媒网    记者:张宏





扫描打开手机端
版权所有:秦岭博物馆
办公室电话:0914-2313422 地址:商洛市商州区城关街道办事处北新街西段
陕ICP备2024048742号-3